他的担忧合情合理。如此颠覆性的成果,足以让任何一家巨头垂涎三尺。

        张韬理解学生的谨慎,但他更清楚全局的节奏:“令骁,你的顾虑有道理。但常院士那边面临的国际专利围剿压力是迫在眉睫的,我们需要这篇论文作为战略反击的第一枪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况且。”他语气笃定,“最核心的黑箱——也就是常院士那边开发的、指导激光参数精确调控的量子化学动态模型,以及氮化硼过渡层与特定缺陷屏蔽机制的关联函数,本来就不会出现在论文里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这样,别人就算拿到论文,也只能在Co-hBN这个特定体系下尝试复现我们的结果,没有那套计算模型,他们想摸索出新的高效体系,无异于大海捞针,时间成本巨大……这个时间差,足够我们完成全球专利布局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……

        一周后,带着报告和满心期待,王令骁跟随张韬连夜飞抵京城,直奔火炬实验室。

        在常浩南的办公室里,王令骁将文稿呈上。

        标题赫然是——

        《基于三维结构的单原子催化剂构筑及其电化学反应性》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数据扎实,逻辑清晰,总体……非常出色。”常浩南放下文稿,看向王令骁,目光中带着赞许,但随即话锋一转,“唯独预设的标题稍显冗长,而且冲击力不足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